“無墩之姿”守護千年運河 “鋼鐵積木”演繹月之美學——集團揚州二里橋路曲江大橋建成通車

4月18日上午,集團承建的揚州二里橋路曲江大橋正式通車運營。作為運河兩岸經濟互通的新紐帶,大橋建成通車后將極大改善揚州市交通條件,有效分擔揚州老城區與新城市中心商務區的交通壓力,承擔城市路網的銜接與轉換功能,為城東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,為兩岸經濟、文化、社會發展提供有力支撐。
集團承建的二里橋路跨京杭運河節點工程(曲江大橋)項目連續上跨濱河西路、京杭運河、東外灘路(規劃),主橋采用“鋼箱提籃拱”結構,由拱肋和交織的橫撐組成,相依相靠,形成穩定結構。設計靈感源自揚州“月亮城”的文化意象。側觀橋體,兩向內收攏的拱肋形如彎月,網狀橫撐交織成輕盈的弧線;夜間燈光亮起時,橋影與水中明月相映成趣,恰似“二分明月落長河”的詩意畫卷。橋型勾勒出了古樸靜謐的揚州,穿越千年,風姿如故,它宜清風、宜月色,人與自然相互包容,與揚州打造“文化旅游名城、生態宜居名城” 的規劃相得益彰。
曲江大橋最引人注目的特點,是成為京杭運河揚州段唯一一座“河面無墩”的橋梁。站在橋頭遠眺,主橋以單跨165米的跨度凌空跨越運河,橋下航道暢通無阻,貨船往來如常。傳統跨航道橋梁需設置橋墩,但京杭運河航運繁忙,若設置橋墩,不僅影響通航效率,還可能改變水流方向,威脅河堤安全。
面對各項技術難題,項目部劃分“黨員責任區”,設立“黨員先鋒崗”,將黨員突擊隊、青年突擊隊成員分布在施工現場各個環節,確保每段工序連續、均衡流水作業,通過拱肋與吊索的力學組合,將整體頂推重量將近5000噸的“大塊頭”整體“懸吊”于運河之上。
沒有橋墩支撐,如何讓主橋跨越百米寬的運河?項目團隊顛覆傳統進行創新施工:在運河西岸整體拼裝完成后,用“步履式頂推”技術將主橋“推”至對岸。頂推過程中,16組千斤頂組成“機械腿”,配合前導梁系統,以每次40cm的步幅循環推進。為確保精度,工程采用電磁比例換向閥與位移反饋相結合,實現頂推過程的無極調速與位移同步控制,運行更加平穩,累計頂推行程達165米,誤差控制在3毫米以內。
曲江大橋的另一大創新在于全橋采用裝配式施工。主橋主體全部為鋼結構,整體用鋼量約4500噸,主橋拱肋、橫撐等部件在工廠預制后運至現場,像“搭積木”般拼裝成型。這種工藝不僅使構件精度達到毫米級,還能保障京杭大運河作為二級航道日通航量400-500艘船只的正常通行,同時,還減少建筑垃圾、工地揚塵和縮減施工時間,契合揚州打造“生態宜居名城”的城市定位。
項目建設過程中,成功研發《一種鋼箱提籃拱橋空間網狀風撐結構及施工方法》《一種粉砂地質深基坑降水裝置》等6項專利;《研制新型頂推支架沉降測量裝置》榮獲2024年度全省QC成果一等獎;《一種鋼結構機器人焊接工藝》榮獲2024年度全省住建系統“五小”成果競賽三等獎;《繁忙河道鋼拱橋步履式頂推施工工法》等2項工法榮獲市交通工程建設工法。各項技術創新成果的總結與應用,有效提高了施工效率,降低了施工成本,為企業后續開展同類型項目施工積累了重要的技術參數和實戰經驗。
下一步,集團將繼續發揚“拼搏、創新、團隊、奉獻”的城建鐵軍精神,深耕華東區域市場,用匠心筑造精品工程,為華東區域城市建設發展貢獻“城建鐵軍”力量。